《西游记》研究一直是九州官方网站-九州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文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。近年来,依托由胡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九州官方网站-九州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基金重大规划项目“《西游记》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”(17ZDA260),文学院已逐渐形成由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“学术旗舰”。
作为团队主要成员,赵毓龙教授近年一直致力于“西游故事”多民族、跨地域、跨媒介的演化传播研究,取得一系列代表性成果,主持相关国家级、省部级项目3项,撰写专著1部,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3项,于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社会科学战线》《南开学报》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。近日,赵毓龙教授为华东师范大学竺洪波教授的《〈西游记〉通识》(中华书局2022年)撰写书评。
《文学经典“公共形象”再生成的典范》从文学作品的“经典化”这一文学史的传统核心命题入手,结合文学传播理论,指出“本文传播”与“文本传播”的差异。更进一步说,直到今天,《西游记》的传播,其实仍是“文本传播”,即一种“公共形象”的传播。尽管不少传播者声称自己熟悉《西游记》,动辄“《西游记》上”云云,但他们实际上不是该书的“读者”,其关于《西游记》的“知识”,更多来自图像、戏曲、影视、游戏等媒介。与其说他们是在传播《西游记》,毋宁说是在传播“西游记”——由多媒介(主要是视听媒介)的“二次传播”所构成的形象。
这种传播形态,有其历史渊源,与近古时期大部头通俗读物的刊刻、购买成本,以及大众识字率有关。然而,今天文学文本传播与经典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:文化权力结构发生质变,教育普及度更高,通俗文学消费的成本极大降低。以此为背景,文学文本的传播应首先回归“本文传播”,教育、出版、传媒等文化机构应积极引导大众参与《西游记》的阅读实践,由“西游记”的传播者“转身”为《西游记》的真实读者。同时,随着文学理论与批评价值取向的转移,传统的主流批评“声音”消歇,新的“公共形象”尚未形成,如何“发现”古典文学名著的意义与价值,“发现人”们应达成怎样的共识,并将其推广至大众层面,以完成《西游记》之“公共形象”的再生成,这是新时期文学教育、文学研究、文化传播的重要议题。
该篇文章由对具体文本的讨论出发,结合时代性议题,重新审视传统学术命题,具有理论色彩与现实意义,得到学界积极反馈。本文发表于《光明日报》2022年9月24日第12版。
作者简介:
赵毓龙,1984年生,辽宁丹东人。文学博士。现为九州官方网站-九州(中国)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文学院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著有《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》《明清小说伦理叙事研究》,校理《西游戏曲集》《西游说唱集》,于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社会科学战线》《南开学报》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,主持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,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4项,主持辽宁省本科教改项目1项,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,入选辽宁省优秀教材1部。